經過幾個月的創作期,各創作團隊來到木作坊,協作互助,將設計的靈思一點點地通過雙手實現出來。行動中,我們收獲了很多汗水、合作和美好,更讓人深入地思考人與自然關系。
這些設計師有著怎樣的奇思妙想?又如何通過木作坊的器材,經過七七四十九道工序把作品“搗騰”出來的?下拉有精彩照片和視頻為你解答!
1
作品:《半日閑》
by 地產事業部
作品:《半日閑》
by 地產事業部


作品闡釋:
關于如何將"自然力"從原木中煥發出來,我們想到用圓潤、多彩的多肉植物與原木結合。形態各異的多肉植物與原木的表皮肌理一致,原木的年代感與多肉植物的勃勃生機相互交融、和諧共處。三個圓柱形的原木來自同一根樹干,代表著三個關系親密的好友,而被點綴上三顆不同種類多肉的側邊鋸開的原木,則代表著閑暇時間的一桌清茶,表達出了對平靜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偷得浮生半日閑
人間有味是清歡
人間有味是清歡
團隊創作過程 ▼

2
作品:《新生》
by 城市更新事業部



作品闡釋:
被臺風吹落的樹枝并不意味著樹木生命的終結,我們利用較完整的樹枝重新組成向上生長的樹干,將較粗樹枝鋸成的原木片相互疊拼,仿佛成了樹枝上再次開出的花朵。作品運用了各種形態的樹枝,結合不同的色彩,質感,形態,拼湊出具有生命力的圖畫。試圖通過這次樹枝再創造表達“設計再生長”的理念。尊重自然,敬畏自然,怡境人在行動。
團隊創作過程 ▼



3
作品:《巢》
by 技術事業部

團隊創作過程 ▼




3
作品:《巢》
by 技術事業部



作品闡釋:
“如何讓殘枝斷木煥發生命力?如果讓樹枝繼續地生長,植物與其共生。鳥兒回歸,筑巢生蛋,繁衍后代,這不就是生命的延續嗎?”這是我們的初步構想。于是我們以樹枝Y字型殘木作為作品主體,通過榕樹須以及小樹枝編織鳥巢、樹枝切片制作的圓形青云之梯、植物與樹木的共生、石頭鳥蛋等元素及形式來具體表達。作為怡境人,應該本著“設計未來,重構永續生態”的設計理念,創造我們美好的家園。
團隊創作過程 ▼







4
作品:《 Longinquity 》
by 商旅事業部


作品闡釋:
我們希望通過燈光,將藝術與生活結合,讓枯枝在藝術中再生。我們在概念構思的基礎上選木取材,通過切割、定型、打磨等工藝將枯枝制作成精致的燈飾。作品中保留了原木樹皮的粗糙質感,與人工打磨后的細膩木紋形成對比,呈現枯木來于自然,又歸于自然的天造地設之美。我們將這組原木燈具命名為“Longinquity”,并為兩盞燈分別命名為“Gallant”與“Value”。“Gallant”意為執著勇敢,“Value”表達藝術的價值,“Longinquity”表達永續恒久。
團隊創作過程 ▼





5
作品:《 鹿鳴 》
by 深圳區域公司
作品:《 鹿鳴 》
by 深圳區域公司


作品闡釋:
“呦呦鹿鳴,食野之蘋。” 鹿是守護一方森林的不死之神,是充滿靈氣的動物。我們在上百條廢棄樹枝中挑選粗細均等的若干條,再根據木材本身的紋理特性去重新粘合。希望通過重塑的“鹿”,賦予它新生的靈魂。鹿的姿態向上引申,作鳴叫狀。輕輕低鳴,穿越靜謐,如天籟般激蕩天地,呈現出一種出于自然,歸于自然,守望自然的神圣愿景。團隊創作過程 ▼





